一、心理施壓類
1. 恐嚇威脅
通過電話、短信或當面威脅債務人,揚言要曝光隱私、損害名譽,甚至暗示人身傷害。例如,謊稱“不還款就告知親友欠債情況”或使用“艾滋病催收隊”等極端手段制造恐懼。
偽造法律文件(如假的法院傳票、判決書),使債務人誤以為即將面臨法律制裁。
2. 騷擾親友與社交圈
通過頻繁聯(lián)系債務人的家人、朋友或同事,散布欠債信息,利用社會關系施壓。例如,謊稱債務人“涉嫌金融詐騙”或“即將坐牢”,破壞其社會形象。
3. 持續(xù)騷擾與跟蹤
使用“呼死你”軟件轟炸債務人電話,或派人到債務人的住所、工作單位長期蹲守,干擾正常生活和工作。
二、行為控制類
1. 非法限制人身自由
通過非法拘禁、強行跟隨(如“同吃同住同行”)等方式剝奪債務人的行動自由,甚至實施毆打、侮辱等暴力行為。
2. 侵入私人空間
未經(jīng)允許闖入債務人家中,或滯留不離開,嚴重侵犯居住安寧權,可能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。
三、欺詐誘導類
1. 誘導不當言論
在催收通話中誘使債務人說出“不還款”等言論,試圖將民事糾紛升級為刑事案件(如詐騙罪)。
2. 虛假協(xié)商承諾
假意承諾分期還款或減免利息,但實際目的是獲取更多個人信息或拖延時間,后續(xù)可能更換催收人員繼續(xù)施壓。
四、暴力與軟暴力結合
軟暴力與硬暴力交替使用
例如,先通過騷擾親友施壓,若無效則升級為上門威脅或限制自由。部分公司甚至與黑社會勾結,實施毆打、毀壞財物等暴力行為。
法律風險提示
1. 常見罪名:非法催收可能涉及尋釁滋事罪、非法拘禁罪、故意傷害罪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。
2. 后果嚴重性:即便債務合法,使用非法手段催收仍可能面臨刑事責任。例如,非法拘禁他人超過24小時或多次實施騷擾,即可構成犯罪。
建議
優(yōu)先選擇合法途徑:通過訴訟申請支付令、財產(chǎn)保全或強制執(zhí)行,利用法律文書凍結債務人資產(chǎn)。
保留證據(jù):若遭遇非法催收,及時保存通話錄音、短信截圖等證據(jù),并向公安機關報案。
要賬公司的套路往往以“快速追債”為誘餌,但風險極高,可能使債權人從受害者變?yōu)楣卜?。建議通過正規(guī)法律程序解決債務糾紛,避免陷入更大的法律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