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騙取高額費用或傭金
前期費用詐騙:討債公司以“差旅費”“調查費”等名義要求委托人預付費用,但實際費用遠高于實際支出,甚至收錢后不辦事。
傭金比例欺詐:例如承諾按追回金額比例收費,但實際通過篡改協(xié)議或虛報追回金額,騙取更高傭金。有案例中,討債公司私自將債務從6萬元降至2萬元,仍按原比例索要傭金,導致委托人反欠討債公司錢。
2. 偽造文件或截留債務款項
偽造授權文件:討債公司偽造債權人印章或簽名,私自與債務人達成協(xié)議并截留部分或全部款項。例如,某案例中討債公司偽造收據(jù)和授權書,將債務人的抵押車輛過戶到自己名下。
控制債權憑證:要求委托人提供債務原件(如借條合同),隨后與債務人私下交易并否認收到款項。
3. 非法手段催收與威脅
暴力或軟暴力催收:包括騷擾電話恐嚇偽造法律文件(如假傳票拘留通知),甚至PS群發(fā)跟蹤債務人親屬等。
數(shù)據(jù)濫用:通過黑市購買債務人的隱私信息(如住址社保記錄通訊錄),進行精準騷擾或威脅,例如向債務人孩子的學?;蚬椭魇?。
4. 虛假承諾與合同陷阱
全權委托陷阱:簽訂格式合同,限制委托人自行追債或委托其他機構,長期控制債權并隨意收費。
虛假成功案例:宣稱“成功率95%”或“不成功不收費”,實際通過偽造案例吸引委托人,最終以“債務人無財產”等借口推脫。
5. 二次詐騙與非法集資
“解債服務”騙局:部分公司以“債務重組”“征信修復”為名,收取高額服務費或保證金,實則用新客戶資金支付舊客戶,形成龐氏騙局。
冒充正規(guī)機構:謊稱與銀行律所合作,騙取信任后卷款跑路。
6. 法律風險轉嫁給委托人
連帶責任:若討債公司使用非法手段(如暴力竊取信息),委托人可能因“授權不明確”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證據(jù)滅失:討債公司可能銷毀或篡改債務證據(jù),導致委托人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權。
如何防范?
避免委托非法機構:中國自1995年起禁止注冊討債公司,任何以“商務咨詢”“調查公司”名義開展討債業(yè)務的均屬違規(guī)。
保留證據(jù):全程錄音保存書面協(xié)議,避免提供原件。
優(yōu)先選擇法律途徑:通過法院起訴或申請強制執(zhí)行,避免陷入騙局。
這些騙局不僅侵犯委托人權益,還可能涉及違法犯罪。遇到債務問題,建議通過正規(guī)法律渠道解決,而非依賴高風險的非正規(guī)討債手段。